又是一年秋收时,五谷丰登粮满仓。本报即日起开设“秋入田间唱丰收”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各地乡村一线的见闻和感受,鲜活记录农民丰收的喜悦,细腻捕捉乡村振兴强劲“脉搏”,全方位、多角度展丰收图景,品丰收滋味,晒丰收成果,赏丰收风光。
金秋时节,梨树县广袤的黑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伴随着大型农机轰鸣作响,梨树县玉米秋收工作全面启动。近年来,梨树县持续推广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的“梨树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与标准化生产深度融合,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梨树县现有耕地面积26.26万公顷,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总耕地的9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4%以上。该县在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贡献量、单产水平和商品率四项核心指标上持续领跑全国,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在凤凰山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进行作业。今年该合作社种植玉米约1000公顷,全部采用“梨树模式”,通过增密种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和“一喷多促”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今年玉米棒大粒饱,品质特别好。”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欣喜地说,合作社配备的73台(套)大型农机具每天可收割7公顷地,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目前,该合作社已带动周边9个村、8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
同时,梨树县张帅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秋收工作也全面开展。该合作社拥有87台(套)大中型农机具,通过流转土地417公顷、托管土地387公顷等多种模式,服务带动周边630户农户。合作社不仅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促进节本增效,还延伸产业链条,成立生物科技公司年加工秸秆5万吨,发展肉牛养殖出栏700余头,构建起“种植-秸秆-饲料-养殖”的绿色循环体系。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作物栽培试验,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梨树县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环境。通过科学规划,全县已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区:以中部黑土地带为核心的玉米主产区,以东辽河中下游为重点的水稻种植区,以西北部风沙盐碱地为主的杂粮杂豆产区,以及环城郊区的棚膜经济带。在品种优化方面,富民985、先玉1483、翔玉998等优质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这得益于独特的昼夜温差和气候条件,当地玉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梨树玉米”的品牌影响力也持续扩大。
据统计,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5.8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22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秋收工作高效推进,梨树县组织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通过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据悉,今年梨树县玉米收割工作预计将于10月下旬全部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