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第三届数字农业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盛大启幕,这场汇聚了众多农业领域顶尖专家与前沿成果的盛会。其中,低空智农成为本次大会的焦点,专家们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节点,低空智农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农业变革的新引擎。低空领域,无人机等设备凭借其灵活、高效、精准的特性,成为农业生产的“智慧新农具”。它们能够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快速获取农田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支持。从土壤监测到作物生长状况评估,从病虫害预警到精准施肥施药,低空智农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指明低空智农前行之路
本次大会上,多位农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带来了关于低空智农的精彩研究成果,为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邓小玲在《AI+无人机在智慧果园中的应用研究》中,展示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机相结合,实现对果园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果园的图像和数据,利用AI算法进行分析处理,精准识别果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以及果实成熟度等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果农可以制订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实现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果园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研究成果为智慧果园的建设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为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徐乐的《低空遥感赋能大豆智慧生产的探索与实践》,聚焦于低空遥感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徐乐教授团队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获取大豆田的高分辨率影像,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提取大豆冠层的关键信息,如叶面积指数、植被指数等。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壤信息,建立大豆生长模型,实现对大豆生长过程的精准监测和预测。同时,根据监测结果,为大豆的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抗逆性,推动了大豆生产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曹丽英带来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基于无人机多飞行模式影像的大豆冠层关键性状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飞行模式下无人机影像在大豆冠层关键性状提取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飞行高度、速度和角度下获取的影像数据,优化了无人机影像采集方案,提高了大豆冠层关键性状的提取精度。这一研究为大豆冠层性状的精准监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大豆的生长机制和生理特性。《水稻育种小区表型信息解析与智能育种筛选决策研究》则聚焦于水稻育种领域。利用无人机技术获取水稻育种小区的表型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水稻智能育种筛选模型。通过对大量水稻品种的表型数据进行分析,快速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大大缩短了水稻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新乐的《天空地立体监测与智能施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农田监测体系。该体系整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低空遥感和地面传感器等多种监测手段,实现了对农田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状况和气象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基于监测结果,结合智能施肥模型,实现精准施肥决策,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这一研究成果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向绿色、高效、智能方向转型。
共画低空智农未来蓝图
大会期间的圆桌论坛《低空智农:创新发展与未来展望》汇聚了众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低空智农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低空智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目前低空智农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AI算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等。未来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低空智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
在应用推广方面,低空智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面临着成本较高、农民接受度较低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低空智农技术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使用成本。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对低空智农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促进低空智农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政策法规方面,随着低空智农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监管空白。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低空智农的发展秩序,保障低空飞行安全,为低空智农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届数字农业大会的举办,为低空智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专家们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深入探讨,为我们揭示了低空智农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的不断推广和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低空智农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引领我国农业迈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新时代。 |